当前位置: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>> 肝硬化 >> 肝硬化并发症 >> 浏览文章

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

时间:2014年11月26日信息来源:不详点击: 加入收藏

 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 门静脉血栓(PVT)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门静脉和(或)其分支血栓的形成。PVT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严重并发症,可影响肝硬化的预后增加门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率。在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和PVT可同时并存,其中PVT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,那么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呢?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。

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

 

  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,可能与患者存在肝功能受损、全身血流动力学改变、手术等有关,PVT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,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:

  1、目前认为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肝硬化患者形成PVT的主要因素,肝内假小叶形成,致门静脉血流受阻,门静脉压力升高,血流速度降低。Zocco et al研究表明,血流速度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。门静脉高压可促进PVT形成,而PVT可加重门脉高压增加其消化道出血、腹水等发生率,形成恶性循环。

  2、肝脏功能不全,凝血与抗凝机制紊乱肝脏参与合成的抗凝血酶Ⅲ、蛋白C等合成减少。有研究发现,D-二聚体是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,这与肝脏清除tPA能力下降和纤溶蛋白抑制物合成减少有关。

  3、由于肝硬化患者凝血机制紊乱及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存在等因素,肝硬化患者有出血倾向,并可发生出血事件,临床上对患者长期或者大量使用止血药物、输注血浆及凝血因子等治疗,可增加PVT形成的几率。

  4、在行脾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中,P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未行手术的患者,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方面。

  ①在脾切除过程中,门静脉系统血管受损,可激活机体凝血机制;②术后门脉解剖结构破坏,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,血流速度减慢;③脾静脉残端过长,在其盲端形成湍流,易形成血栓;④脾切除术后,原本受脾脏破坏的血小板数量急剧上升,且血小板膜蛋白(CD62P)因肝脏灭活减少及术中血管壁受损而激活;⑤术中及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。

  5、内镜下对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治疗因素可促使PVT的发生。既往有研究表小,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后,硬化剂随血流进人门脉系统,可引起门静脉脉管炎,增加血栓发生率。近期有研究表明、内镜治疗后TFPI、凝血及纤溶指标均未发生变化。

  6、基因及其他因素,肝硬化发生PVT的患者中,70%有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基因突变,包括凝血酶原基因、凝血因子基因等突变,导致血栓倾向虬有研究发现,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在肝硬化患者形成PVT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。肝癌可以形成门静脉癌栓,进一步减缓血流速度,且影响血流动力学,促进PVT形成腹部感染如腹膜炎,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,引起PVT的发生。失血性休克或利尿的使用引起血容量不足,也可导致PVT。

  以上为“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的形成机制”的简单介绍,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,如需了解更多肝病相关问题,可拨打肝病专家健康热线:400-8769-120,我们将悉心为您解析!

温馨提醒:
如果上述内容没有解决您的问题,您可以拨打免费电话:400-8769-120或0311-88786666

如果您还需要其他服务请: 联系我们 预约挂号 免费通话 关注微信
( 本文编辑: | 文章审核:小付1)

就医环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