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硬化是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。其特点是肝细胞反复弥漫性变性坏死,继之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,使肝脏正常小叶结构破坏和血液循环途径发生改变,造成肝脏变形、缩小、变硬,并形成结节状而成肝硬化。
肝硬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。在我国,其病因主要与病毒性肝炎有关,而在病毒性肝炎中,以乙肝和丙肝最为常见,丙型肝炎虽可引起肝硬变,但是丙肝人群相对较少。一般认为肝炎后引起肝硬化主要由乙型肝炎发展而来。此种肝硬化一般为大结节型,少部分为小结节型或混合型。
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硬化的病因学关系,从下面几方面研究资料可得以说明。一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,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(HBsAg)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;国内一些研究资料表明,在肝硬化病死者尸检的肝组织中,有乙型肝炎病毒指标者(HBsAg,HBcAg)北京报告为85.7%,上海为85.5%,广州为74.5%,广西为71.8%,根据肝硬化患者中乙肝病毒的高存在率,可说明肝硬化的发展与乙型肝炎密切相关。临床观察也证实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。
根据这些足可以让乙肝患者提高警惕,正视目前自己的状态,做好定期检查,及早发现,积极治疗,从而阻止或缓解其向肝硬化发展。